Wednesday, March 20, 2013

四十年的流浪

(Mount Nebo, Jordan)

四十年的流浪,究竟是甚麼滋味?

薄薄煙霞懸掛上空,暮色矇矓。夕陽金光灑在附近山巒,光束照出飄浮微塵,伴著呼呼風聲,在天地穹蒼之中,遠方古城若隱若現,金色尖頂輪廓模糊。站在約旦的尼波山上,向西眺望,那個古城,就是耶路撒冷。

二千多年前,聖人摩西亦是站在這個山崗上,遙望遠方「應許之地」(Promised Land) 耶路撒冷,知道四十年的旅途終於完結,漫長流浪告一段落。

聖經中的《出埃及記》,或多或少是個悲劇。當年摩西借用上帝之力,在埃及降下十場災難,最終所有埃及男嬰一夜間死去,法老王無可奈何,唯有允許以色列人離開。摩西因此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,開始漫長之旅,追尋遠方的迦南地,即是「流蜜與奶之地」。

這趟旅程註定顛沛流離、充滿劫難。當法老王反悔派兵追捕以色列人,摩西利用權仗把紅海分開,讓跟隨者通過;及後他獨自上西乃山拿取《十誡》,人與上帝正式立約。可惜以色列人反叛及懷疑神的安排,上帝決定要懲罰這一代人,至死也不得進入耶路撒冷 - 「因為你們在尋的曠野,加低斯的米利巴水,在以色列人中沒有尊我為聖,得罪了我。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地,你可以遠遠的觀看,卻不得進去。」

這就是一整代以色列人的詛咒,他們只能夠尋尋覓覓,在現今約旦及以色列的荒野上兜兜轉轉,一生都在流浪,直至衰老與死亡。

古代的旅行,本就是宿命之旅。出發之時,沒有地圖指引,沒有道路跟隨,上天不會為你導航,大地不會贈你憐憫。出走不為享樂,而是好像上天給與任務,無論目的是求生、探險、朝聖,路程都是受苦居多,而且福禍難卜、吉凶難料。流離顛沛變成生命的常態,旅人也有心理準備,可能一生一世都在路途上,永遠無家。

以色列人沿途開枝散葉,生兒育女,四十年後,摩西終於到達尼波山。當在這裡看到遠方的耶路撒冷,摩西心知,這將會是他與應許之地最近的距離,上一代的以色列人多已魂歸天國,流浪的任務也可以交託給下一代的約書亞。

四十年的無根生活,就在這裡告終,摩西也留在山崗上,悄然等待生命完結,而直至今日,也沒有人知道他究竟身葬尼波山那一處。

站在尼波山上,一想到這個故事,那份神傷確實難以言喻。夕陽徐徐落下,死海沒入黑影之中,遠方聖城點點燈火亮起。帶著唏噓,遊子回頭繼續上路,而這趟旅程的終點,正是耶路撒冷。

(三個流浪的故事,一)